集体经济“破零”需破解项目管理人才的瓶颈
时间:2020-02-26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王国利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启动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力争到 2020 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零收入’村。”2018年 5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 和《青海省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并就相关事宜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根据省委安排部署,到 2020 年,我省将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破零”工程全覆盖;到 2022 年,进一步提升“破零”质量、巩固“破零”成果,使每个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都能合法平等享有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笔者今年 4 月作为青海社区干部学院教师,以学员身份参加省委组织部“青海省乡镇党委副书记基层党建专题示范培训班 (大连理工大学) ”的培训。学习期间,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关问题与来自全省的多位乡镇党委副书记进行了交流。随后,深入西宁市四区三县部分农村社区进行了针对性调研。
从调查情况看,青海省相当一部分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就积极响应和加快实施“破零”工程,笔者认为,项目管理人才是实现“破零”最为关键的要素,但是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具有一定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奇缺。广大农村牧区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农业发展、特色经济、文化产业等项目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和乡镇一级在职工作人员中,能够承担起项目管理的人员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员难以适应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现实需要。
二是参与市场经营项目的人才能力偏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影响以及发展机会和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青海省自身培养的、能够真正懂得本省实际的项目管理人才,都难以长期留在青海城市工作,更别说是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广大农村牧区。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企业或者是村级合作社,在制定“破零”规划、实现发展目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参与市场经营项目的人才能力偏低,“破零”工程实施缓慢。在实际工作开展时,要么实施者风险意识不强,要么管理者缺乏担当精神。
三是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是对项目人才特殊性仍然认识不足,出现项目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难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导致项目管理人才特别是优秀项目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可以说,项目管理人才是当前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功夫解决项目管理人才瓶颈问题。
一、在加强培育上下功夫,筑牢“破零”工程的根基。现在很多机构和企业都在进行项目化运作,社会治理以及精准扶贫都在参照或者完全采用项目运作模式,这就使得项目管理人才成了当前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需求。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根据乡村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兴办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村电商发展基地等,促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项目合作,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但是在集体经济“破零”项目的运行操作中,项目经理要为合作双方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提供谈判协商,在技术采用方或技术投资者完成评估并认为可以合作后,协助双方就技术转让的条件、价格、合作期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协商,以期达成一致。项目的操作是团队的合作,项目操作往往涉及经济、金融、管理、营销、政策、法律、财务等领域,工作的过程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沟通能力。而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甚至个别还只是初中毕业。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实际操作等方式,重点对本土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水产养殖、特色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技能和项目经理人培训。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农牧区的草原山地、田间地头的每一个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优秀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农村牧区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管理的基础性支撑。
二、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厚植项目管理人才发展的沃土。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是利用项目管理这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的,现代农业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是利用项目管理要求进行的。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一定要营造爱才、敬才、惜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各级部门在实施集体经济 “破零”项目中,改变重物轻才的传统观念,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对项目管理人才,特别是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管理人才政策的广泛宣传,让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培育树立先进的人才理念,要千方百计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破零”的紧迫任务中,增强他们在欠发达地区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高品质生活水平,为在农村牧区施展才华的各类项目管理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不遗余力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工作设备之外,还要真心实意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呵护各类项目管理人才,使青海广大农村牧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项目管理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达成凝聚项目管理人才的共识。在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破零”的项目工作中,由于管理的对象经常是在家的农牧民群众,这就要求项目经理须有相应的技术背景,否则很难取得农牧民群众的信任,管理和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在实施农牧区集体经济“破零”的紧迫任务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人才引进机制,明确强化项目人才引进方向,进一步简化引进流程,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捷、更加优惠的项目人才引进政策。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中介组织与项目管理人才共同参与的引进方式。对致力于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专业、技术、知识、作用等要素纳入项目管理、评价、奖励体系之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对于青海这样一个人才小省,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的建立健全非常重要,而畅通流动机制显得更为重要。一是继续加大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名人、专家学者等利用业余时间到农村牧区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力度,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农村牧区之间的帮扶、共赢的可行性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二是畅通项目管理基层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对于那些经营、营销、商务、管理等相类似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降低招录条件,简便招录手续,吸纳到乡镇一级工作岗位。三是对致力于返乡以项目带动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农民务工人员,要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积极进行引导和帮助,助推他们干出成绩,取得效益。四是对于能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出实际成绩,特别是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项目管理人才要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
本文2019年发表于《青海党的生活》
免责声明:
1、PMO评论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