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治理模式对项目绩效的影响
时间:2018-12-20
来源:《系统管理学报》作者:张晨 张朋柱 罗继锋 刘景方
【摘要】信息系统项目治理正被越来越重视。同时考虑了IT治理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信息系统项目绩效意义重大。收集142个信息系统项目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上述因素和信息系统项目绩效的关系。论证和解释了信息系统项目治理是如何影响项目绩效的。结果表明,项目的治理组织和风险控制机制对项目绩效有正面影响。同时,项目进入执行阶段,IT的项目经理能够正面影响项目的绩效。本文对于今后的研究以及解决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失败率高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治理;信息系统;项目决策;项目控制;项目绩效
近30年来,IT投资在商业部门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增加。从1980年投资比重的30%,增长到2008年的53%。IT的年投资同期增长了3倍,从1300亿美元增加到5600亿美元。此外,IT投资也加剧了公司的总体风险。所以,怎样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是业务层领导要考虑的关键问题[1]。在这30年中,IS(InformationSystems)研究领域逐渐意识到项目研究的重要性。但是有关信息系统项目的研究主要关注在项目管理领域[2]。这些文献都直接或间接地将信息系统项目强调为以项目为中心,将信息系统项目和IT系统整体分割开讨论。例如,项目管理的文献通常聚焦在项目是如何执行的,尤其将注意点放在项目经理的角色上。同样地,信息系统项目的理论,也主要将聚焦点放在项目这一组织层面上,仅关注项目的生命周期和时间。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研究忽视了信息系统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信息系统项目的提供者和获益者的分离。而该问题不是一个通常由IT提供者担任的项目经理所能解决的[3]。
信息系统项目的提供者是企业的信息系统项目组人员和外部提供商,获益者是企业的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者和获益者的分离,导致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利益不一致,并由此引发诸多矛盾。要确保信息系统项目决策的正确性,信息系统项目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就需要设计信息系统项目治理机制,以确保信息系统项目决策是从企业利益,而非部门和个人利益出发,保证信息系统项目使用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信息系统项目来说,由于各参与方可能属于不同法人单位,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以项目为纽带而得以成立。如果将项目的拥有者看作是委托人,项目经理看作是代理人,这样就形成了契约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在项目中,处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因为项目是一次性,临时性的组织,人员更加分散,组织更加松散,利益更加多元化。信息系统项目治理就是为了连接并规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主旨是恰当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及风险分配等问题,最终获得共同的利益[4]。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的影响因素,学术界从仅关注项目执行的相关因素,扩展到关注信息系统项目治理的全景视角。本文将信息系统项目的治理模式定义为在信息系统项目立项和执行阶段的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本研究收集了142个信息系统项目的样本数据,来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立项和执行阶段的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怎样影响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绩效。
1. 文献综述
1.1IT治理的相关概念
关于IT治理的定义有很多,分别从决策、控制与激励等方面对I
免责声明:
1、PMO评论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
延伸阅读:
-